战争的起因
普奥战争的起因表面上是普鲁士以有权共同占有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这个雷在普奥联军战胜丹麦后的战后安排就已经埋上了。实质上,俾斯麦是想以此为借口诱使奥地利向普鲁士宣战,从而通过战争把奥地利排除出德意志,实现“小德意志统一道路”(这一路线主要是排除以奥地利为首的德意志联邦(帝国)南部各邦)。
战争前的准备
战争前的“远交近攻”开始!
站在奥奥地利这边的,是德意志邦国的萨克森、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汉诺威、黑森-卡塞尔、黑森-达姆施塔特及拿骚。从这里来看,我们不得不佩服俾斯麦早在构思“小德意志统一道路”时做过的预测,“必须解散德意志联邦,使中小邦屈服“、”“在普鲁士领导下使德意志兰获得民族统一”(年6月底,俾斯麦访英时谈话)。在俾斯麦的设想中,除奥地利外,德意志中小邦也同样是德意志统一道路上的障碍。
站在普鲁士这边的,除了有梅伦堡、奥尔登堡和北德意志的其他各邦,以及汉堡、不来梅和吕贝克个自由市,还有奥地利南部的意大利。奥地利将面临南北双线作战的局面!当然双线作战后面还有个小插曲......
普奥战争前的局势
从战争前的准备工作来说,奥地利已基本难以避免失败的局面了,奥地利本可以联合法国(俄国由于与奥地利在巴尔干半岛上的矛盾,此时已不可能支持奥地利)来应对这场战争。
更何况,经过军事改革后普鲁士军队素质和数量也高于奥地利。在这里我们简单提一下,普鲁士在战争前已经有计划地扩充常备军,威廉登基以后,更把扩军备战作为其治国的重点任务,逐年增加军费,扩充兵员。军事装备上,普鲁士军队在单兵武器中广泛装备了性能先进的后膛枪,
后膛枪-德莱赛步枪
在重武器方面,普鲁士军队已经装备了很多后膛克虏伯钢炮,这种钢炮后来还被李鸿章从德国引入我国。
后膛克虏伯钢炮
这些武器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它们的射击速度和射程以及杀伤力方面占据绝对优势。
此外,普鲁士在国内也建立起了强大的战略铁路运输系统,长距离的电报通讯方面普鲁士也走在了世界前列,军事通讯效率得到空前提高,德国在军事决策中建立了高效的近代指挥机构:陆军参谋总部(以毛奇为首,毛奇个人后面可以再开一篇详细讲),这极大改善了军事决策和指挥的效率。这些因素在后面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普鲁士的铁路俾斯麦、罗恩和毛奇(左至右)
综合以上分析,奥地利的失败从战争开始前就注定了!
战争的过程
普鲁士战前的战略构想是要打一场速决战,这样不仅达到排除奥地利势力的目的,而且可以有效避免外部势力的干涉。
按照地域划分,我们把普奥战争分为三个战场。就战争的过程,我们简述如下:
(1)西线德意志战场
在西线的德意志战场,普鲁士军队进展的很顺利,在短时间内控制了整个北德意志,包括汉诺威、黑森一加塞尔和萨克森等毗邻国家。
(2)南线意大利战场
在南线意大利战场,原计划意大利负责将部分奥军吸引到南部战场。但是,意呆利再一次且不是最后一次发挥了意呆利的本性。本来,意大利拥有一支人数颇多、装备精良的军队。它由国王维克多一厄曼纽尔二世亲自统率,主动地向阿尔布特将军率领的奥地利军队出击北线波希米亚战场。
年6月24日,两军在库斯托查发生的第1场会战中,意军竟被打得惨败,官兵四处散逃,以致达到无力再战的程度。
普鲁士两线作战的战略计划彻底破产!
奥地利在胜利后军队基本转向北线战场,南线意大利战场已不是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