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在东北边境特区(中国藏南地区)前线,年11月21日午夜开始,中国单方面停火。
早在48小时前,当第四十八旅的残部最后在查库瓦解时,有组织的战斗实际上就已经结束了。自那以后,双方在东段的一切地方都停止了接触。
1、印度方面统计的伤亡人数
中国军队没有追击从瓦弄向洛希特河谷方面撒退的印军,也没有追击从查库逃奔平原的印军。停火后零星的战斗在东北边境特区仍然持续了一个星期。
西段的停火则比较明确。中国部队在摧毁了热赞拉高地周围的印军前沿阵地后,没有向楚舒勒挺进;中国部队一直炮轰楚舒勒周围和机场附近的印军,而在指定停火生效的时刻停止了炮击。
西段的印军没有发生像东段溃败时那样的混乱和优柔寡断的现象,他们在停火时仍保持战斗的姿态,准备在中国部队继续挺进时进行战斗。
在东北边境特区南面平原地带的印军则较为小心谨慎。印度陆军总部还指示第四军不得进行挑衅,并避免在巡逻中发生冲突。那些溃败中的幸存者稀稀拉拉地进入平原地区时,军方把他们按原来的编制单位加以收留,准备慢慢地进行改编,并恢复他们丧失殆尽的士气。
好几个星期以后,幸存的士兵还陆续从山麓地带走出来,因为他们回来的这条路途极其艰险,许多印度士兵饥寒交迫,死在路上。
三年后,印度才统计出伤亡的数字。
印度国防部于一九六五年发表了下列数字:
死亡:1,名
失踪:1,名
被俘:3,名
二十六名印度人员在被俘期间因伤重死亡,其余的被遣返回国。
其中的伤病员在停火后几个星期内即被遣返,其他的被俘人员在六个月后遣返回国。
几乎百分之九十的印军战损都发生在东北边境特区(中国藏南地区)。
据印度陆军事后估计,中国在东北边境特区(中国藏南地区)战场使用了三个师的兵力:
其中有一个正规师和一个轻装师担任主攻,插向达旺、色拉和邦迪拉,直抵山麓。
另一个师,或者是一个独立团,使用于瓦弄地区作战。印度在东北边境特区的兵力最多时约达二十五个步兵营,略低于三个正规步兵师。
因此,中国的兵力全面来看,在数量上只占很小的优势。但是印军部署分散,所以在大多数的战役中,被歼灭也算理所应当。
2、印度陆军作战指挥人员的命运
新任的陆军参谋长乔杜里建议把被免职的原第四军军长考尔调到旁遮普邦负责一项训练工作,但考尔却提出辞职。
据考尔的叙述,尼赫鲁曾试图劝说考尔不要辞职,随后又给他写了一封表示慰问的信:
亲爱的毕奇:
对你的辞职,我感到遗憾。我曾努力劝你不要这样,但是既然称坚定要这样做,我也就无能为力了。导致你辞职的事件是伤心的,我们中间许多人也为此感到苦恼。但是我相信,关于这些事件也不能特别责怪你。有许多人要对这些事件负责,也许这些事作只是由于当时的环境所造成的。
我相信,像你这样一个精力充沛,有爱国心的人是不应该无所事事,不为国家效劳的。也许,不久你可以找到这类对国家有用的工作。…
根据考尔的叙述,以后尼赫鲁又详细说明了信件结尾的那点暗示,告诉考尔,他可能被任命为喜马偕尔邦的副邦长。
显然新德里曾对考尔的任命可能产生的政治反应,进行了试探;也许印度总理得出结论,认为委派考尔担任任何职务,即使是这类的闲职,也会引起强烈的反对。
无论如何,这个念头还是放弃了。但是在尼赫魯的授意下,一个叫作特贾博士的后来聘用了考尔。特贾是一个金融资本家,他曾说服印度总理要政府对造船工业大量投资。考尔不久也辞去了这个职务,特贾则因欺诈而受到控诉。
前任陆军参谋长塔帕尔将军的运气稍好一些。他被任命为印度驻阿富汗大使,他的委任状是尼赫鲁在年去世前最后签署的文件之一。
森将军仍任东部军区司令,在这些事件发生后不久,他也辞去了陆军的职务。
在克节朗河战役失败以后,被森将军撤消第四师师长的普拉沙德将军,经亲自向总统申诉后,复任师长,在西部军区指挥另一个师。
年印巴战争期间,他的一些私人文件落到敌人手中,其中有一份是对他被免职一事的抗议,抗议书中激烈地批评了他的上级和政府,巴基斯坦对此大肆宣扬。结果,普拉沙德很快调离军队。
曾在邦迪拉溃败中指挥第四师的帕塔尼亚将军在停火后不久就辞职了。达尔维准将于年5月被遣返回国。
他同其他被俘印度军官不在一起,是单独监禁的,后来则同其他少校以上的印度军官一同被遣返回国。中国方面向他们解释说,其他度俘虏经由东北边境特区回国的那条路对军官们来说过于艰苦,所以中国用汽车和飞机,把他们送到昆明,由印度空军派机从昆明把他们接回印度。
达尔维以后两次得到提拔,掌握实权。年印度同巴基斯坦的战争中,他指挥一个旅。看样子达尔维好像是要升官了。但年在提升少将失败,他就提出辞职。也许足以告慰的是达尔维以后写了一本关于克节朗河战役及其背景的书,书名《喜马拉雅的失策》。这本书被认为是印度军事文献里的一部名著,它概述了他作为一个军官,在接到他明知会使他所指挥的部队,遭到覆灭的命令时所处的困境。
接替考尔任第四军军长的马内克肖将军,后来提升为东部军区司令,年又被任命为陆军参谋长。梅农在年大选前一直作为国大党后排议员留在议会。
在年大选中,孟买选区的国大党组织不再提名梅农为议员候选人。于是,他以独立的侯选人的身份竞选,结果被击败了。他的竞选对手在大选前夕逝世。梅农又作了一番努力,但再度失败。
年,他以独立的候选人身份参加西孟加拉邦的补缺竞选,在当地的联合阵线政府的支持下,这次他才当选为人民院议员。
3、对印反击战后中国军队的表现
11月30日,中国国防部宣布:中国部队即将开始后撤。十二月一日中国部队准时后撤。
12月5日中国人在邦迪拉把一些受伤的战俘交还给印度,大概在一星期以后,中国部队才从邦迪拉撤出。
他们把印军撤退时遗弃的全部装备,收集、叠架、堆积、排列起来,揩净擦亮,并且详细开列清单:
轻武器、迫击炮、大炮、卡车、炮弹和弹药、服装以及一支战败军队通常所遗留下的其它辎重。
在交还的武器中,有一些美国的自动步枪,这是美国第一批军援。在色拉印军还没有来得及打开箱子把美式装备分发下去,就被缴获了。在被缴获的武器中,还有一架尚能使用的苏联直升机。
北京通知印度安排接收军用物资的事宜,印度方面指派了若干行政官员办理交接手续。中国一点点交了移交的物资,并拿到了收据。印度方面虽然按照中国正式接收了交还的军用物资,但是他们却感到这件事对他们是分外的耻辱,因此满怀怨恨,并指责中国的举动是个宣传伎俩。
印度军队没有紧跟着后撤的中国部队回到东北边境特区。该地区的行政管理由民政官员接手,这批官员于年1月21日到了达旺;好几个月之后,第一批印军才回到东北边境特区。
停火仍然是非正式的,印度方面小心翼翼,却又秘而不宣地遵守停火。在西段和中段,新德里没有理睬中国所提出的印军应从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的要求,中国军队也没有加以催逼。
然而,印度人再没有进入塔格拉山脊与地图上标出的麦克马洪线之间的地区。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的巡逻任务也交由阿萨姆步枪队负责。印度陆军由于它本身战术上的利害关系同中国的要求不谋而合,所以也就远远退缩到后面去了。
4、斡旋中印的科伦坡会议
在中国宣布停火以后,印度政府发现:
许多亚非国家明显地倾向于认为是中国方面作出了,使争论回到会议桌上来的真诚努力。印度政府觉得外界对它有歧视,试图逼迫要它接受中国的停火建议,因而感到非常恼火。
尼赫鲁带有几分气愤地指出,尽管许多事对印度来说是了如指掌,但不结盟国家却总是理解不了。
对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政府当时是没有任何理由感到不满的。
在印度的鼓励下,埃及代表阿拉伯联盟提出了召开亚非会议的建议,以讨论有关停火和双边谈判的可能性问题。
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同意在科伦坡召开这次会议。
年12月10日,锡兰、埃及、柬埔寨、加纳、印尼、缅甸等六个国家和跨国组织的代表团出席了科伦坡会议。有关政府事先已经听取印度派出的部长级特使,仔细说明了印度的最低要求。印度最低要求的实质仍然是要恢复9月8日的位置,换句话说,在西段应当准许印度回到他们在执行前进政策时建立的各个哨所;在东段则回到多拉哨所。
在科伦坡的埃及就按照印度的意见坚持要全面恢复9月8日的位置。
但由于这是中国所不能接受的,因此埃及的意见遭到其它与会国的反对,最后提出了一项妥协方案。
关于东段,建议以实际控制线(即麦克马洪线)作为停火线。这个建议虽无视中国提出的双方部队从实际控制线后撤二十公里的规定,却将有争议的特定地区(例如塔格拉山脊以下地区)的问题,留待将来双边讨论解决。
然而,科伦坡会议建议的核心,正如整个争端的核心一样,在于西段。科伦坡会议建议中国应该按照其停火声明中的建议后撤20公里;而印度方面则不必采取相应的行动,印度部队仍可留驻原地。
“在边界争端最后解决以前,中国军事撤退后所空出来的地区将是一个非军事区,由有待商定的双方民政点进行管理,而不损及印中双方过去处在这个地区的权利。”
科伦坡会议的这个建议,表明印度部队可以回到他们执行前进政策时渗入的地区,因此从新德里的观点来看这是对印度的一个关键性的让步。
年1月,当锡兰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到新德里试图斡旋时,印度劝说她允许印度按照自己的表述定义这条建议。
结果由班达拉奈克夫人发表了印度外交部起草的对原建议的“澄清”,其中关键性的一段是:
“由于中国军事后撤形成的20公里的非军事区,由中印双方民政点进行管理。”
于是,尼赫鲁就通知班达拉奈克夫人,印度原则上接受经过这条建议。与此同时,周恩来总理也通知班达拉奈克夫人,中国原则上接受这条建议。
但是,周恩来声明他有“两点解释”,事实上是两点保留。
周恩来指出决不能容许印度人员,无论是军队还是民政人员,重新进入印度在执行前进政策时渗入的西段地区。
中国政府认为,如果容许印度这样做,就“等于承认印度在年以后直到年使用武力侵入这个地区设立43个军事据点是合法的”。
周恩来主动提出,中国也愿从这个地区撤出所有的军事哨所或民政检查站。周恩来说,不应因为印度方面的保留而拖延会谈:这些分歧可以在中印两国会谈中求得解决。
5、死不悔改的尼赫鲁
印度政府却仍然一如既往地反对同中国进行任何形式的直接商谈。
尼赫鲁在人民院讲到:
“除非我们认为,我们所提出的条件,即恢复九月八日的状态已经得到兑现,否则就不可能举行任何会谈,那价是初步的会谈。”
局面仍旧像过去一样地混乱,一样地矛盾重重。
中国再次主张早日开始会谈,印度又予以拒绝,基至对范围有限的官员“会谈”也提出了条件。
议会的反对派对尼赫鲁不断施加压力,要求他更明确地保证,在中国没有从印度的每寸领土上撤走以前,他将不同中国进行任何会谈。
尼赫鲁似乎是在蔑视那些要求,他不厌其烦地重弹他的老调,说什么他愿在任何时候同任何人会谈,“即使是在战争中也同敌人会谈”。
但在这些漂亮的词藻后面,印度的态度并没有改变印度正竭力寻求一种办法,即避免同中国政府任何形式的接触,又不使人觉得它是阻挠科伦坡会议国的努力。
印度运用巧妙的外交手段,再一次以中国作出实际让步为先决条件从而避免了谈判。阻碍会晤的责任似乎又落到了中国的身上。
在这个时候,尼赫鲁曾提到把边界争端提交海牙国际法庭的可能性。他告诉人民院说:
“当时机到来时,如果议会同意的话,我甚至准备把关于边界要求的基本争端交给如海牙国际法庭这样的国际机构来中理”。
提交国际法庭的设想在议会里遭到反对,议员们反对把祖国的一部分领土拿去作为裁决的对象。
尼赫鲁立即后退。他解释说,这是一句随口讲出的话,“我说的是如果当时机来到的时候,如果人民院同意的话,如果议会同意的话,我们也许可以做这样设想。
到了这个时候,事情已经很清楚了:
由于在边境战争中失利,印度拒绝通过谈判解决争端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年4月,周恩来给尼赫鲁的信中,谴责尼赫鲁采取不诚实的做法,指出印度根本无意举行谈判。
6、英美的狼子野心
中印战争的直接后果,是印度不加掩饰地向美国靠拢。尼赫鲁仍声称不结盟依然存在并未受到损害,但是,尼赫鲁的外事秘书曾说尼赫鲁表示:
印度政府愿意“同美国在亚洲各地进行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合作”以遏制中国。
肯尼迪总统接到尼赫鲁请求援助的呼吁后,曾派出艾夫里尔·哈里曼率领国务院和五角大楼的高级顾问团,此外还派遣了美国为随时应付地面紧急情况而组成的机动突击部队的司令保尔·亚当斯将军来印度访问。
哈里曼一行人离开华盛顿以前,中国就已宣布了停火。然而美国代表团并没有取消此行。哈里曼等人经18小时的飞行于11月22日晚上抵达印度。
以邓肯·桑兹为首的英国代表团与哈里曼代表团同时来到印度,他们两者为以后三年对印度提供大量军援奠定了基础。不久,肯尼迪和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拿骚会谈,对此达成了协议。
年更晚些时候,英美战斗机同时开到印度,使用印度空中基地举行了一次联合空中演习。
美英印三方说举行这次演习只不过是为了训练印度技术人员,否认“英美政府承担了在印度一旦遭到攻击时进行任何援助的义务”。
然而,尼赫鲁到后来才明白,哈里曼和桑兹代表美英政府,试图利用军援的许诺压印度同巴基斯坦解决克什米尔争端。这意味着印度起码要让出相当一部分的克什米尔盆地来进行妥协,这是印度根本不会同意的。
印度各阶层人士都在说,同巴基斯坦解决争端的时机到了,但是,他们的含意是按照克什米尔的现状来解决。对巴基斯坦来说,这并不是解决争端,倒是拒绝解决争端。但哈里曼和桑兹仍旧不断施加压力,在他们抵印度一周后,印度政府发布消息:尼赫鲁和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将要会见,以讨论解决克什米尔争端。
印度为了解决问题所准备作出的最大让步调整停火线,远远没有达到巴基斯坦的最低要求。当这点已经变得十分明显的时候,印巴之间的交涉就在进行了一系列的、毫无成果的、部长级的初步会谈后宣告破裂了。
尽管巴基斯坦多次提出强烈和惊惶的抗议,美国仍继续给予印度军援。年由于巴基斯坦企图以武力使克什米尔摆脱印度的控制,触发了历时三周的印巴战争,这时美国也中断了对印度的军援,印度就转向苏联要求军事援助。
与此同时,巴基斯坦从解决它自己的边界问题着手,同中国的关系日趋友好,并开始从中国获得军事装备。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