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大明王朝的*事,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强盛的时期,第一个就是洪武-永乐时期,第二个就是嘉靖末-万历初期戚继光*事改革阶段。
先说第一个时期,也就是永乐大帝统治下的明*。永乐时期明*的主力是为人熟知的京城三大营,其中三千营是蒙古募兵,神机营是人,五*营十五万以上。值得一提的是永乐时期的卫所制就已经残废了,靖难之役后,明*府的主力*有重新变成募兵,只不过募兵范围不只是精壮民夫,还有卫所的*户。三大营中,真正的主力是人数最多的五*营,属于步骑配合的混合旅,三千营是大明最精锐的骑兵,神机营是全配火器的步骑混合部队。
明朝永乐时期的步兵,遵循着“长枪为主,刀牌为辅”的原则,训练出了令蒙古人望而生畏的河北长枪兵。明初对*备的重视,使得重装步兵基本能保证人手一套有铁护臂的铁札甲,这比同时期的欧洲*队的防御力要强得多(欧洲虽然有了板甲,但是只有大贵族和富有的骑士才装备得起,多数民兵依然无甲)。神机营的步兵装备着制作优良的火器,根据《中国火器史》描述,永乐时期的火铳口径多在4-5CM,长度40-60CM,已经到了重火枪的范畴,而且明*火器装备率之高,是当时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因为缺乏具有坚城敌人,所以明*攻坚用的大型火炮体积不大,多是野战火炮。
除了步兵,永乐时期明*的骑兵战斗力也是很强,对蒙古战绩常是以少胜多,全套装备当时也就西亚的奥斯曼、中亚的帖木儿、南亚的德里苏丹可以媲美,那个时代的中国,说是实力世界第一也不为过。
第二个时期,就是隆庆新治和万历中兴这十几年的时间内以戚继光、李成梁为主导的*事改革下的明*。从宣德开始,明*就已经走了下坡路,全面的战略收缩已经*备的荒废,让大明的*队不堪一击。从土木堡到庚戌之变,明*一直被蒙古人压着打,东南也是被倭寇折腾的不轻。在这种背景下,有思想有抱负有能力的戚继光开始了对大明*队的改革,西方人评价戚继光是东方的近代陆*方阵之父,这个评价一点也不过分,戚继光的*事思想之前卫,是同时期其他人所没有的,因为他所培养的不只是亲兵部队的战斗力,整个蓟北的驻*在他的训练下都变得生龙活虎。
一般说到戚继光,大伙只知道戚家*和鸳鸯阵,但其实这只是戚继光的一阶产品,在对付松散的步兵倭寇,鸳鸯阵的确好使,但是面对来势汹汹的蒙古骑兵,就要转换战术了,戚继光的选择是步、骑、车的配合。车兵作为火器的运载体,负责阵地的坚守,步骑的训练更多的是战术配合和战斗意志的训练,戚继光要的就是有明初那股明*的拼劲、敢于野战的*队,而不是只能躲在高墙之后被动防守的懦夫。
仅是戚继光改进和创造的阵法,就高达了十几个,充分的利用了明*的各种兵种。除了*队的变革,戚继光在武器上也是下了苦功夫,像什么子犯钢火轮和虎蹲炮就不多说了,但讲讲戚继光对于火绳枪的普及力度之大,超过了当时其他的明*总兵。戚继光清楚的意识到未来的战争是属于这种看似操作繁琐的武器的,所以他替换掉了大批的三眼铳,强迫士兵们必须掌握火绳枪的使用规范,并且将火绳枪编入阵型,与火炮配合形成强大的火力网。
如果能多给戚继光十年时间,那明*的形象将会焕然一新,但是上天没有这种假设。经过戚继光改革后的蓟北*队,虽然与欧洲的西班牙方阵和荷兰的拿骚的莫里斯方阵有所不足,但是已经站在了东亚之巅。放眼世界,也能排的上上流*队了(其他地方的明*就算了)。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