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战场上的欲穷千里目近代望远镜军用小 [复制链接]

1#

在即时战略类游戏中有一个名为“战争迷雾”(warfog)的设定,这是用来模拟游戏地图中未被侦察区域的状态,形象点说就是给予没有暴露在己方视线内的敌人一件可供隐形的衣服。一般来说,游戏里会给不同的作战单位设置范围不等的视野。如果游戏的一方拥有较远视野范围的单位加之超出敌方单位视野的远程打击手段,就有可能做到杀敌于无形之中,一如卫星加弹道导弹的结合那样致命。在真实的战争历史中,虽然直到近现代随着科技的进步才使得超视距打击成为可能,但是兵家对“欲穷千里目”的追求,自古以来都是一直存在的。其解决之道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更上一层楼”。例如中国最晚在春秋时代,就一发明了可供登高观察敌情的“楼车”了。

▲《武经总要》里的“望楼车”

如果没有像“楼车”这样的人造工具,那么借助地形就是最方便的办法了。比如《黑鞑事略》中对蒙古人作战方式的记录里就有写道:“其破敌,则登高眺远,先审地势,察敌情伪,专务乘乱”。笔者用脚根猜想,登高远眺应该是全世界的先民都会自然而然想到的方法。不过不管是采用人造工具还是借力自然,仅凭肉眼眺望,虽能看得远,但却未必都看得清。尤其是在战争中,运用伪装手段以及有意或是无意借助于天气的作用,更是使得远距离的侦查工作的成效不免要打上几个折扣。

当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望远镜在荷兰发明之后,这种情况开始得到改观。相传那位名叫汉斯·利普荷(HansLipperhey)的荷兰人,将这项发明进献给当时的荷兰领导人拿骚的莫里斯。莫里斯为此奖励了他弗洛林,并委托他制作更多的望远镜——尽管他并非是当时唯一一个宣称自己创造了望远镜的人。作为荷兰人对手的西班牙总司令安布罗西奥·斯皮诺拉立即明白望远镜的军事意义,对此大为惊叹:“从现在开始,我再也不安全了,因为你们会远远地看到我。”

欧洲人至少在中世纪中期就开始研究透镜,大约在年意大利就开始使用眼镜;年前后,矫正近视用的近视眼镜得到运用。制造眼镜成了一项重要的工业。荷兰人在制造透镜方面很有技巧。眼睛制造商的店铺里陈列各式各样的透镜,将两片透镜叠加窥看是或早或晚总会发生的事。就像科技历史上其他一些无心插柳柳成荫最终取得成果的发明一样,望远镜究竟是谁发明的,可能并没有答案。而它的名称也是多种多样:利普荷用荷兰语将它称为“窥器”(looker);在英语里又有“视管”(optictube)、视镜(opticglass)或者“透视镜”(perspectiveglass)。望远镜(telescope)这个名称来源于年希腊数学家爱奥亚尼斯·狄米西亚尼的提议,其辞源为希腊语,意为“在远处看”。

▲年的一副绘有手持荷兰式望远镜Dutchtelescope的版画

出于军事机密考量,莫里斯曾试图对望远镜进行技术封锁。但是望远镜的原理实在是太简单了,以至于听说过它的人都能想出怎么制作。著名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听闻荷兰人发明望远镜的消息后,便着手打造和完善自己的设计版本,他的望远镜可以将观测物放大三倍。在年8月25日,他将望远镜呈献给威尼斯元老院,结果是名利双收,他的工资被增加了一倍。我们现在都还以他的名字将物镜为凸透镜、目镜为凹透镜的望远镜命名为伽利略望远镜(Galileotelescope)。

▲后世复制的伽利略望远镜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伽利略在望远镜的天文学运用上贡献良多,但威尼斯对他的褒奖是出于看重望远镜的军事用途,多过其本身的科学价值。就连伽利略自己对此也不作掩饰,声称:“在海上我们能早两个小时比敌人先发现他们的舰船。通过对他们数量和种类的观察,能够判断他们的力量,从我们自己的实力出发而决定是逃跑还是出战。同样,在陆地上我们也能观察敌方堡垒的部署和装备,所以即使在地面上也能早做决定。”

▲19世纪画家所做的伽利略为威尼斯总督进献他的望远镜

继伽利略之后,同时代的德国科学家开普勒发明了以他姓名命名的天文望远镜,其成像上下左右颠倒,但却可以将视场设计的较大,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进一步地创造了条件。普通的望远镜随着欧洲人的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一般认为是耶稣会教士在十七世纪前二十年将望远镜技术传入明代中国——年意大利籍神父卢安东(AntoineRubino)首次将望远镜的发明及伽利略天文发现传播到中国;年葡萄牙籍的阳玛诺在北京刊印《天问略》,该书介绍了西方人的天文知识并提到了伽利略的望远镜的使用;年德国人邓玉函将第一步望远镜带入中国;同为德国人的汤若望在钦天监官员李祖白的帮助下,于年用中文写了一本介绍伽利略望远镜的《远镜说》。清修《明史·天文志一》里对传华的望远镜也有描写:“若夫望远镜,亦名窥筩。其制虚管层迭相套,使可伸缩,两端俱用玻璃,随所视物之远近以为长短。不但可以窥天象,且能摄数里外物如在目前。”

▲《远镜说》中传授的光学知识内容

中国人也很早注意到了望远镜的军用价值。一方面是由于西方传教士在传播包括望远镜在内的西方科技知识时的结果,例如《远镜说》里,汤若望就为中国人描述了望远镜的军事作用:“若陡遇兵革之变,无论白日,即深夜借彼火光用之,则远见敌处营帐人马器械辎重,便知其备不备。而我得预为防。宜战宜守或宜安防铳砲,功莫大焉。”在汤若望与明朝人焦勖合作的火器专著《火攻掣要》里也有提到:“守则有台垣異制,铳器異宜,更以窥远神镜量其远近而后发。如是器美法备、制巧技精,力省攻倍,兵少威强,以是御敌,庶几有可胜之道矣。”;据说在山西绛州人,天主教徒韩霖在他编修的有关西方筑城科技的兵书,《守圉全书》里的《制器篇》也提到有“望远镜”。

在另一方面,动乱的明末社会环境给望远镜提供了可供实用的战场。清人邹漪的《启祯野乘·卷六》里记载了苏州人薄珏为官军铸炮,以及制造望远镜镇压农民起义军的事迹:“每置一炮,即设千里镜,以侦贼之远近,镜筒两端嵌玻璃,望四五十里外如咫尺也。”《光绪苏州府志》卷一百零九也有相似的说法:“崇祯中流寇犯安庆,巡抚张国维令珏造铜炮,炮发三十里,每发一炮,设千里镜视贼所在,贼遇之糜烂。”许多网络上关于明朝火炮上安置望远镜的说法就是源自英国人李约瑟对薄珏事迹的解读。虽然李约瑟的这一看法未必正确,文献上关于薄珏的记载也恐怕多有夸张,但是在十六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就已将望远镜投入到为火炮提供观测并取得实战记录。从这一点来说即使不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也是与先进水平保持同步。

十分可惜的是明季政局糜烂,一两件新式武器无法挽救明王朝的命运。薄珏的个人结局也十分悲惨:“张公(张国维)荐于朝,不报,退归吴门,萧然蓬户……卒以穷死。”接手明代军事科技遗产的满清政府似乎也并未对望远镜的军用产生什么兴趣,尽管此时的望远镜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无论是民间还是满清皇室对此多有认识。明末遗民屈大均见识过荷兰船只的望远镜使用“时登桅视千里镜。见远舟如豆子大。则不可及。若大如拇指许。即接长其桅而追之”;小说家李渔在他的小说《夏宜楼》中给主角购置了一把望远镜,促成了一段姻缘;清室宫廷收藏的天文望远镜为数不少,在《皇朝礼器图式》中也有图文详细刊载;乾隆自己都撰有多首《千里镜》之诗传世。然而望远镜用于清代战争的记录,却几乎无从寻找。

▲《皇朝礼器图式》中的“摄光千里镜”

在乾隆时代,得益于西方科技的发展,中西双方的交流本应更为便利。西洋使节、传教士、商人来华的规模都要超过明朝时期。但是像钟表、望远镜、燧发枪和刺刀这样的改善西方军事艺术的发明与兵器并未马上在中国落地生根。军事上的差距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拉大。当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在军备各方面都处于落后状态,被动挨打已是不可避免。

▲拿破仑赠与他的元帅内伊的一把望远镜

▲拿破仑自用的一饼袖珍望远镜

▲纳尔逊在哥本哈根之战中为了拒不执行撤退命令,故意将望远镜放到他已经瞎了的左眼上。英语里的视而不见“Turnablindeye”就是源自于此。

▲在乾隆统治的后期,欧洲大陆上的战事频发,尤其以拿破仑战争最为著名。望远镜成为了当时指挥官几乎必备的装备。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HG。任何媒体或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