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鱼花花来源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zqfxlgzs)
1.
孩子病了,还是家庭病了?
这两天读到家庭治疗师李维榕分享的一个案例。
有一对夫妻带着自己5岁的小女儿找她咨询。当女儿和父母谈话时,就像一个六岁的小孩,面对父母的数落,要么大发脾气,要么任由自己游离。
这对夫妻不知女儿出了什么问题,担心她有精神方面的疾病。
后来探究下来才发现,这对夫妻还有另外两个子女。他们很少回家,一直是小女儿和他们生活在一起。
这对夫妻的大女儿后来告诉咨询师说,她几乎是主动逃离了这个家庭,因为父母常年感情不和,家庭气氛阴郁又古怪。
母亲曾因父亲不忠,对婚姻非常失望。但她从来不正面和父亲沟通,只是在家里絮絮叨叨,或陷入悲伤里。
她的父亲一度想要回归家庭,却发现妻子不再让他亲近,于是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小女儿身上。
这也使得小女儿慢慢和父亲形成了“联盟”,而这又进一步激化了母亲对父亲的不满。
后来,父亲得了心脏病,只得待在家里,也就只能乖乖顺从母亲。而她母亲越来越频繁地无故发脾气,父亲则更少言寡语。
而此时也只有小女儿,依然忠心耿耿地留在了父母身边。
李维榕分析说,看似是小女儿过度依赖着父母。但实际上,是父母把各自沉重的精神寄托放在了她身上,让她无法挣脱和离去,也无法成长。
小女儿的病症,症结其实是父母关系的不和。
这种现象很常见,只是大多数父母意识不到。很多儿童的心理病,都是和父母之间的问题息息相关的。
这是因为家庭本身是一个大系统,如果某一个人病了,常常说明整个系统有了不协调的声音。
2.
孩子,是替罪的羔羊
家庭治疗师莫瑞·鲍恩曾对这种现象提出了一个三角理论。
这个理论说,因为两个人在关系中会对彼此的反应很敏感,所以当他们无法处理问题和矛盾时,会很自然的利用第三方,来缓解双方的情绪冲击。
对伴侣来说,这个第三方可以是一件事,比如说工作,也可以是一个人,常常就是他们的孩子。
孩子和夫妻双方有最直接的情感连接,也是家庭中最脆弱的角色。
当孩子意识到父母的不和睦,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想要扮演好角色来帮助父母,于是孩子很容易变成夫妻向对方表达不满的间接渠道。
一旦矛盾持续或激化,孩子无法承受父母的情绪和压力,于是把自己变成了“问题儿童”,将父母之间的纠纷转移到自己身上,来保护父母危机重重的关系。
此时孩子就变成了替罪的“羔羊”,成为了三角关系中的牺牲品。
所以说,有时候一个坏孩子,反而是最忠于家庭的孩子。
.
孩子,是夫妻斗争的“工具”
陈海贤老师分析三角化现象时提出,夫妻把孩子三角化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最常见的就是把孩子当作是权利斗争的工具。
曾经在知乎上读过一则故事。一个女生发帖抱怨说,她从小就是父母之间各种“理由”的主人公。
有的时候爸爸请亲戚吃饭,妈妈不想招待,于是就和爸爸说女儿要去上课,然后带着她在外面溜达。
父母矛盾激化后,爸爸每天晚上总在外面待到很晚才回家,妈妈就会骗爸爸说,女儿生病了,他一点也不负责,或者女儿让他陪着去买东西,催促爸爸回家。
而她总是不敢说什么。一方面她心疼妈妈,一方面她又受不了妈妈总是以她为名义数落爸爸。
她后来得了抑郁症,差点还因为这件事退了学。这么多年过去,她再回忆起来才意识到,自己是妈妈对爸爸表达不满的工具。
她的妈妈看似每一次都赢了,但爸爸越来越疏远,而她越来越沉默,哪里有真的赢家。
而她的父母正是因为不愿意发生正面冲突,于是不知不觉把她带入三角关系中,让她来维系彼此的关系。
这样的孩子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也会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因为他们的想法很少被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