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类经济万年史169德国农业资本主义 [复制链接]

1#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s://yiyuan.99.com.cn/bjzkbdfyy/

「来源:|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ID:linj」

德国农业资本主义

德国是继英、法以后,19世纪欧洲大陆发展最快的国家。德国地处欧洲中心地带,但是直到19世纪初,英、法已先后开始产业革命,德国还是一个政治上分裂割据、经济上农奴制统治的国家。拿破仑战争对德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德国战败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失去了领土,经济基础遭到破坏。同时,拿破仑为了不战而征服英国,实行大陆封锁政策,结果使德国和其它海外国家的贸易大为减少,工商业受到很大损失,许多工厂因缺乏原料以及产品没有销路而被迫停工,经济更为困难。另一方面,拿破仑征服德国后,为了便于统治,便于在德国推销法国的商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行了一些资产阶级政策,为德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普鲁士道路提供了前提。废除封建的农奴制度和建立强大和有效的近代国家机器是德国弃旧图新、富强国家的道路。年普鲁士首相斯太因颁布农奴解放令,揭开了德国的资本主义演进的序幕。

年拿破仑被打败后,德国参加了对法国的占领和要求战争赔款;同时,德国各邦诸侯力图利用拿破仑的失败机会来维护其封建统治,限制正在进行的农奴制改革。年,普鲁士政府颁布了皇家宣言,规定只有至少拥有一辆双套马车,而且是两三代以来一直占有份地的农户,才能按年颁布的调整法令赎买封建义务。而且,森林、沼泽地和牧场都归领主所有,因而广大农民失去了使用它们的权利。年,普鲁士政府又颁布了义务解除法重申只有富裕农民才能赎买封建义务和公有地分割法规定将农村公社的公有地分割变为私人所有。19世纪上半叶的改革具有很多局限性,封建的生产关系和专制制度没有得到根本的改造,德国经济落后与政治分裂这两大难题也未能解决。农奴制改革也涉及到普鲁士以外的德国其它公国,在巴伐利亚、拿骚、符腾堡、赫森-达姆施塔特、巴登、库尔格辛也先后开始改革、废除农奴制。但是,各公国农奴制废除并不彻底,或多或少保留了封建制度残余。

德国-年的农业歉收和年的经济危机增长了国内的反抗情绪,同时也加剧了上层统治层的矛盾。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为解决财政困难召开联邦议会,但议会提出只有在制定宪法的条件下才给国王拔款。国王拒绝制定宪法并决定解散议会,从而加重了资产阶级的不满。年,在法国革命的影响下,德国邦国爆发了反封建专制的起义,才使德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全面地走上了普鲁士道路.农奴制改革,为德国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年,仅在普鲁士就有35万农户赎回了封建义务,变成了自己份地的所有者,农民有了人身自由;地主在农民赎买封建义务的过程中,得到了万摩根的土地和万塔勒的赎金,成为资本积累;在赎买过程中,农民被剥夺了许多土地,以后又发生农民分化的过程,土地更多地集中于少数人手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增长,农民比过去的农奴消费量提高,国内市场扩大了。这样,大多数农民贫困破产变为雇佣劳动者,与此同时,地主利用得到的土地和赎金逐渐地将其庄园改变为资本主义农场。农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促进了德国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这期间,德国农业中轮耕制代替了三圃制,人造肥料被运用于农业生产中,土壤得到了改良,使农业与畜牧业都得到了发展,养羊业的发展使德国取代西班牙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优质羊毛生产国。普鲁士道路不是经过革命手段废除地主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农民分化的基础上发展资本主义农业,而是在保存君主制度、贵族特权、农民无权以及中世纪残余的条件下实行改革,由农奴制地主经济缓慢地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容克式经济并分化出少数大农,使资本、土地相对集中,这种以农业资本主义发展为主线的改良道路与德国近代历史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德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典型特征。普鲁士道路的改革还伴随着允许开业自由、改革地方行政和法律制度、保障私人财产、造就技术人才、奖励发明以及军事改革等措施,从而为德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尽管德国在19世纪初政治上仍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但是拉开序幕的资本主义经济改革促使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缓慢但稳步地发展了起来。年,德国工业产值为万英镑,年增加到万英镑,采矿业从年至年产量提高了50%,冶金工业增长了2倍。到19世纪20年代,德国资本主义工业已有明显增长,莱因和威斯特发利亚的工业生产已逐渐采用机器,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先进地区;克里菲尔、巴门、萨克森的纺织业以及西里西亚的麻织业都有较显著的发展。交通运输业也有了相应的发展,年开始在内河航运用汽船;年成立普鲁士莱茵轮船公司。这一切均为德国产业革命打下了基础。

随着德国工商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取消各邦间的关税壁垒,实行政治和经济上的统一。政治分裂使各邦之间相互征收过境关税,各地币制、度量衡和工商条例差别很大,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例如一个商人从柏林运送货物到瑞士,途中还要经过10个国家,办10次出入境手续,上10道关税,税款总额远远超过了货物本身的价值。德国商人在国外也因得不到统一的保护而无力与英法等国商人竞争。这种状况显然对工商业的发展极为不利。普鲁士率先进行关税方面的改革,年5月颁布了《关税法》,废除国内60个关税区,实行统一税则;随后,普鲁士又与其它邦国订立通商条约、相互协调对外贸易政策、订立统一关税条约。年,北德六个邦成立关税同盟;两年后,南德各邦也成立关税同盟。年1月,两个同盟合并,以普鲁士为盟主,包括18个邦,后来逐步扩大,除奥地利之外所有德意志邦国都加入了进来,称为德意志关税同盟。合并后的同盟使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各种封建关卡藩篱被取消,统一的全国市场逐步形成,这一切不仅为德国政治统一打下了基础,也为德国产业革命铺平了道路。

德国产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同英国、法国一样,在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纺织业首先成为先进部门。麻纺织业是德国最早发展起来的工业,当时农民普遍种植亚麻和大麻,农民的家庭副业就是制作麻纺织品,也有专门从事麻纺织的手工业者。以普鲁士为例,年有架麻布织机,其中架属于专靠织布为生的麻布织匠,其他大部分织匠或者是农民家属在农闲时的副业,或者是农民兼乡村织匠。这些人在某种程度上依附于包买商。到年,在普鲁士境内已经有11个生产亚麻纱的工厂;-年期间,采用机器生产的亚麻织厂由5个增加到14个;-年的四年间,在萨克森出现了40个较大的纺织厂,开姆尼斯成为当时棉纺织业的中心。棉纺织业所用原料主要是从英国进口,如-年间关税同盟境内输入的棉花,就从公担增加到公担。到年,在关税同盟各区已有个纺纱厂和个机械纱锭。但是,当时棉纺织业厂工作的工人人数仅有人,因为织布生产主要仍由家庭手工业者或分散的手工工场进行。德国在产业革命的初始阶段远远落后于英国和法国,工场手工业和小手工业者的生产在工业中占主导地位;蒸汽机在19世纪30年代的德国工业中还看不到。德国还是一个以农立国,农业人口占70%以上、农业产值占工农业产值70%以上的农业国。

19世纪40年代,德国的工业发展加快,工业各部门都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机器和新技术。年和年,在柏林和开姆尼斯先后设立机械制造厂。到年,仅普鲁士已有蒸汽机多架。19世纪初,全德仅有少数工厂,到40年代,仅普鲁士就拥有各种大小手工工场和工厂约7.80万家,到40年代中期,工人人数约70万人。年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就是工人力量壮大的结果。

19世纪40年代,德国对煤田开始较大规模开采,资本主要来自科伦的商人。年,开采鲁尔煤矿时采用了资本主义的公司经营方式。到年,德国的煤产量已达万吨。冶金行业从40年代以来也开始有了发展,年德国冶金产量为14.30万吨,到年则达到20.80万吨。年,在普鲁士拥有座高炉,其中有32座高炉采用煤炭作燃料,在鲁尔甚至出现了使用焦炭的高炉。

交通运输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普鲁士在年开始修筑铁路,到年全德铁路总长为公里,年达到公里。年和年又先后创办了汉萨汽船公司和汉堡——美洲汽船公司。

德国产业革命以来,科技发明与创造也迈入新的里程。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分析了土壤的化学成分的组成,提出了合成肥料理论。19世纪50年代,氮肥、磷肥、钾肥的生产技术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年德国教授高斯和韦伯发明了输电能力技术,年韦伯向来比锡——德累斯顿铁路提供发明,没有被采纳,而同一年美国人摩斯的发明被采用了。但是,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的广泛应用不仅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一系列技术发明的涌现和新兴工业的诞生。

普鲁士道路推动了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它促进了农业生产率、提高了农艺技术、扩大了耕作面积。19世纪初有30%以上的耕地是休耕地,年休耕地仅为15%;-年,德国牲畜头数增长很快,其中马匹由万头增加到万头,牛由万头增加到万头,绵羊从万头增加到万头,猪从万头增加到万头.普鲁士道路为德国进入产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9世纪40年代,德国资产阶级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学,即历史学派。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年)是历史学派的主要代表和直接先驱者。李斯特的主要经济著作是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李斯特的整个经济学说是围绕反对自由贸易政策、主张保护关税政策,因而李斯特也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代表。李斯特认为古典经济学派的根本缺点就是所谓世界主义和忽视经济发展的民族特点,因此政治经济学应着重探讨的是如何发展本民族经济,它应是这样一种科学,它正确地了解各国的当前利益和特有环境,它所教导的是怎样使各个国家上升到上述那样的工业发展阶段,怎样使它同其他同样发展的国家结成联盟,从而使实行自由贸易成为可能,并从中获得利益.李斯特提出了生产力理论为贸易保护辩论,按照李斯特的观点,向外国购买廉价商品,初看起来似乎会合算一些,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德国的工业就不可能得到发展,德国将长期处于落后和从属于外国的地位。保护关税如果使价值有所牺牲的话,它却使生产力有了增长,足以抵偿损失而有余,由此使国家不但在物质财富的量上获得无限增进,而且一旦发生战争,可以保有工业的独立地位。工业独立以及由此而来的国内发展,使国家获得了力量,可以顺利经营国外贸易,可以扩张航运事业,由此文化可以提高,国内制度可以改进,对外力量可以加强。李斯特还提出了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他写道:从经济方面看来,国家都必须经过如下各发展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李斯特认为德国正处于第四发展阶段,幼稚工业应当实行关税保护,到第五阶段就可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威廉.罗雪尔(-年)、布鲁诺.希尔德布兰德(-年)和卡尔.克尼斯(-年)是政治经济学历史学派创立者。罗雪尔在其主要著作《历史方法观的国民经济学纲要》中勾画了政治经济学历史方法的一般轮廓,提出要用历史方法来重新研究政治经济学,断言利用抽象分析在理论上建立政治经济学的普遍规律是不可能的。用罗雪尔的话说,不可能有适合于一切国民的一般经济理想,正如一件上衣不能适合一切人的身体一样,我们的目的是单纯地描述人的经济本性和他的经济欲望,考察适于满足这些欲望的各种制度的规律和性质,以及他们所达到的大一些或小一些的成功程度。因此,我们的课题可以说是社会经济或国民经济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希尔德布兰德的主要著作《现在和将来的国民经济学》(年),他认为政治经济学不再是一些学者的财产,他把经济科学看作仅仅是研究某一国经济的国民科学.希尔德布兰德认为,各个民族的经济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他把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自然经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克尼斯的主要著作是《历史方法观的政治经济学》(年),他否认经济客观规律,把政治经济学归结为只是简单地记述经济现象的科学。在克尼斯看来,认识经济现象的工具是统计学和历史研究著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